为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行业与教育协同育人,3月28日,城市轨道交通学院特邀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技术中心王镇波博士走进《交通运输系统分析》课堂,以“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体专业”为主题,为交通运输专业学生带来一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专题讲座。
王镇波博士结合自身在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学术背景与申通地铁技术中心的工作经验,系统阐述了线路总体专业的核心内涵。他指出该专业需贯穿规划、设计、施工到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强调网络化设计理念的重要性。通过对比无环放射式(苏州)、网格式(北京)、环+放射式(上海)等不同线网形态,王博士形象展示了城市空间布局与轨道交通规划的深度关联。
在专业术语解析环节,王博士聚焦“客运强度”、“断面客流量”、“快慢车组合”等关键指标,结合上海地铁2023年运营数据说明这些参数如何指导线网优化。他特别提到16号线作为国内首条实现快慢车组合运营的线路,通过ATO自动控制完成列车解编连挂作业,为大客流线路提供了创新运力调配方案。
围绕上海地铁5号线单点入网导致的莘庄站客流换乘瓶颈问题,王博士展示了基于OD客流分析的延伸方案构想。他提出通过新增与9、12号线的换乘节点,可将早高峰积压在1号线的客流分散至邻近线路,两种延伸路径虽在土建成本上存在差异,但均能有效缓解既有线运输压力。此外,他引用纽约地铁7号线三线化改造及东京小田急线四线化案例,说明如何通过轨道增设实现潮汐客流的灵活组织,这些国际经验为上海既有线改造提供了重要参考。王博士提到,上海地铁历经五阶段改造,运能较2015年提升57.45%。其中,莲花路站不停运改造案例,通过与商业体融合增加蓄客空间,成为国内站城一体化改造的先行示范。
讲座最后,王博士勉励学生既要掌握AutoCAD、Python等技术工具,更需培养跨专业协调能力。此次讲座不仅为学生打开了行业技术前沿的窗口,更通过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模式,为培养‘懂设计、精技术、善协调’的复合型交通人才提供了实践范本,进一步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